客服人说 | 你只管努力,剩下的交给多巴胺 ——信用卡电话催收“情绪价值”的重要性

2025-10-09
0
 

在信用卡电话催收这份工作中,大家习惯了以“还款”为导向,强调效率,但现在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:客户变了。他们对沟通方式更敏感,对情绪体验更在意,对服务态度的容忍度更低。

 

其实,不只是我们感受到了,社会消费的大趋势也在发生改变。人们的消费行为正从“物质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,精神体验、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。

 

“花钱买体验”“追求被理解”早已不是文旅行业的专属,它正在向所有行业蔓延,催收也不例外,这意味着在催收工作中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转变:

 

01

“完成任务”到“理解情绪”:

读懂客户的“隐性需求”

 

过去,我们总以为客户抗拒沟通是因为欠款被催而产生“逆反”,但现在我们要认识到:很多客户真正不满的,并非催收本身,而是在沟通中缺乏“被尊重”“被理解”的体验。

 

在多巴胺时代,客户对服务的敏感度已悄然提高,他们希望在沟通中,能感受到一些来自催收专员低成本、却高价值的情绪激励。

 

正如一位客户所说:“哪怕我欠钱了,也不想被当成麻烦这句话道出了“情绪价值”的本质——在对话中,一句“我理解您的难处”,往往比十句“请尽快还款”更具力量。

 

一位语气温和、主动倾听、真诚表达的催收专员,所传递出的,不只是催收意图,更是对客户人格的尊重。当客户感受到尊重与体贴,对抗心理自然下降,反而更愿意配合解决问题。

 

02

“话术压迫”到“共情对话”:

用“慢沟通”替代“快施压”

 

传统催收习惯于“快节奏、高压感”的话术输出,试图以强硬手段获取快速回应。然而,如今的客户更倾向于“慢多巴胺”式的沟通方式——在耐心、理解的互动中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。

 

比如:不再说“你必须今天还”,而是“您看什么时间方便?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方案”;不再说“再不还信用记录会恶化”,而是“温馨提醒一下,信用记录对您很重要,我们尽量别耽误”;客户更愿意倾听:“您能说说目前的情况吗?我看看能不能帮您争取更好的解决办法”。

 

这种“慢下来”的姿态,看似降低效率,实则是用共情化解隔阂,让沟通从“对立”变成“协作”。

 

03

“标准化流程”到“个性化响应”:

让每位客户都感受到“被在意”

 

客户的背景与性格各不相同:有人健忘拖延、有人遭遇突发状况,也有人对催收极度敏感。倘若仅凭一套标准话术应对所有人,等同于忽视客户的独特性。

 

真正的情绪价值,藏在沟通的细节中:对年轻客户,应避免居高临下,语言更平等;面对年长者,应语速放慢、讲解清晰,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。遇到情绪激动的客户,应先稳情绪:“您别着急,慢慢说,我在听”,待对方平复后再进行实质沟通。

 

如同为每个人端上一杯刚刚好的温水,不必讨好,但要让人感受到“你在乎我”。个性化的回应,是建立信任的开始,也让催收从“冷冰冰”变成“有温度”。

 

04

“结果导向”到“关系导向”:

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服务机制

 

很多人认为催收是客户关系的“终点”,但其实它更可能是关系的“拐点”。一次被理解、被尊重的沟通,或许能重塑客户对催收专员的好感与信任;相反,一次冷漠的催收,也可能让客户彻底决裂。

 

因此,我们要从“达成一个结果”转向“维护一段关系”。例如:客户还款后,多一句“感谢您的配合,之后用卡如有疑问欢迎随时联系银行”;对确有困难的客户,主动协助申请时间和协商方案,而非持续施压;这些“暖心”的服务,表面上拉长了沟通时间,实际上是在修复与客户的情感链接。

 

情绪价值已成为客户黏性的重要来源,催收工作再也不能是“硬碰硬”,而应转为“软着陆”。

 

当客户越来越“难以满足”,我们不应该用“更大声”的催促去应对,而要用“更有温度”的服务去回应:用理解化解抵触,用专业推动解决,用温度赢得信任。如此,我们才能真正做到:客户满意,业绩达成,自我成长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 
 
 

 

企业动态

热门活动

师资团队

知识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