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上线手记(五)——“从零开始”与“即学即用”

2025-03-27
0

本文共 5131 字

预计阅读时间 13 分钟

 
01.
H老师的动画作品与“小程序”
 
去年12月12日,我前往广州出差,非常有幸参观了广州分中心,见到了“大神”H老师。在H老师的工位前,他向我展示了自己的短视频作品和“摄影器材借用小程序”。
 
H老师的短视频融入了很多动漫效果,这得益于他平时对日本动画的喜爱与积累。我浏览了他的AE工程界面,里面的动漫素材很多是合成的,当然有很多也运用了效果。H老师向我介绍了3D动画生成网站,可以将真实的画面素材转化成3D效果,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。类似这种动画制作工具有很多,H老师经常从B站上的UP主那里“取经”“抄作业”。
 
除此以外,他基于阿里云,借用一款集成AI技术的代码编辑器成功开发了一个小程序,用以管理照相器材的借用工作。令人惊奇的是,H老师称自己完全不懂编程。起初,我以为他是自谦,直到他向我展示了AI在编辑器里撰写的代码和检查界面,我才明白H老师对于知识摄取和应用的方式非常与众不同。
 
一是他不会“从零开始”学知识,对于编程语言,他选择借助AI工具进行生成和检查,很懂得匹配知识资源,具有很强的知识资源的匹配能力。
 
二是在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前会借鉴B站上UP主的应用“思路”,直接“抄”过来,在实践之后不断完善。
 
三是善于积累,只不过他沉淀的是自己对知识学习和应用后的经验沉淀,而不是把冰冷的知识直接“存储”到硬盘上;也就是说,知识是“活水”,能够不断增值,形成复用;而不是徒增储备,成为书橱。H老师启发了我,让我对学习效率和知识学习有了新的认识。
 
02.
“抄作业”:“学”与“用”的双轮行进
 
传统意义上,知识学习一般“从零开始”,追求全面、系统、准确。这是校园学习遗留下来的要求与习惯,但是放在职业培训里则不一定适用。在企业中,培训的过程隐含了另外一个变量:学习效率。
 
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,效率非常重要,学习形式也突破了由“学”到“用”的单线程关系,而是呈现出学习与实践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态势。在工学矛盾下,企业耗费大量时间培训并不现实,很可能某一个知识模块系统地学完了,还没到实践的环节,所学知识就被重新覆盖了。
 
所以,学习形式要从校园时期的“从零开始”过渡到“即学即用”。理论知识学习起步要“抓大放小”,通过“抄作业”的方式建立一个知识轮廓,知识颗粒度要大,不要贪图面面俱到,而是要先掌握知识全貌。以信用卡普线业务知识学习为例,刚开始的时候,通过不断跟听确定大的业务模块方向;然后通过模仿带教老师的在线操作,浏览已归档的工单,查看发送给客户的短信模板,复制教师的学习笔记等等方式,了解业务处理的大致过程和基本应答话术,甚至可以“双飞”试上线,留下基本的印象。
 
这个过程完成后就要“抓小完善”,进一步学习详细的业务处理流程,知识颗粒度要小。由于前期已经基本建立了感知经验的积累,所以这一时期的学习并不会有“浩如烟海”的无力感,而是会有明确的主攻方向。这个阶段的学习还要伴随着上线实践,逐步上手。遇到不会解答的问题也无所谓,通过知识库查询和咨询专家老师,慢慢就熟悉了。
 
在理论学习之后就要迅速进入实践阶段——试上线。刚开始接线不应追求快,而是要扎实,带着客户信息反复查询,把客户的每一个问题涉及的操作流程多过几遍。业务掌握了以后,学习并没有停止,还要不断聆听标杆客服的录音,思考其话术为什么更容易被客户所接受,思索产能高的原因,并且不断模仿、精进。
 
在不断实践中,同伴间的借鉴很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通常情况下,实操会伴随一定的试错成本,在合规的前提下,微小的失误是必然的,及时改正与总结教训是进步的阶梯,在每一通的客户问题解决中,知识和技能就在不经意间就提高了。过分追求全面的理论知识,在起步学习的阶段不敢实操,抱着“不做就不会出错”的危险想法,最终会拖累整个学习进程,实际上是效率低下的表现。
 
学习永远不能“一劳永逸”,业务知识不断变化,客服代表需要终身学习。某一次业务培训完成后应当沉淀与积累一整套个人的学习方法,这种方法应包含对学习的“元认知”,无论接收到怎样的海量知识,学习者都能够从容应对,迅速掌握。
 
知识学习的困难并不是“量”,而在于“杂乱无章”,未经整理的海量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就会击溃学习者的心理防线,做好知识“管理”才能破局,方法是关键。
 
03.
书山有路找捷径
 
(一)学习效率与知识结构化
 
古人云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这句诗强调了学习态度,深刻地指出了勤奋和坚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中,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不仅仅依赖“勤奋”二字。
 
同样的知识,有人能迅速掌握,有人却进展缓慢,这背后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结构化能力。将庞杂的知识条理化、系统化,是通向高效学习的必经之路,理解知识模块间的底层逻辑则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核心方法。
 
(二)复杂业务操作背后的逻辑关联
 
以信用卡客服的日常工作为例,知识的结构化能力对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显著意义。客服在处理信用卡业务时,需要经常进行繁琐的前置查询。例如,当客户询问约定账户的扣划情况时,客服需了解该卡的授权状态、账务明细以及账单周期等综合信息。又如,当客户咨询需要偿还的余额时,客服需要结合账单周期、已扣款项和未完成授权交易进行全面核算后才能给出答复。这种查询过程往往比实际的业务受理更加复杂和耗时。
 
深入分析这些业务流程可以发现,许多操作中存在共同点:临近还款日的账务查询尤为重要。例如,主动还款、约定账户扣款、一键还款以及电话购汇等还款类业务,都会涉及详细的账务核查。这种“必查”的规则来源于系统设定的还款分配原则。系统规则具有程序化的刚性,而客户的还款习惯却千差万别,二者之间的错位需要客服进行详细的核查。
 
如果还款分配原则是“绳子”,还款类的各个业务模块就是“珠子”,用这根“绳子”串起这些“珠子”就可以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建立知识框架
 
(三)从零散到系统:构建知识的“骨架”
 
发现这一逻辑关联,可以将信用卡众多业务模块,例如约定账户扣款、一键还款和电话购汇等业务模块重新组合在“还款交易”这一新的知识框架之中,得到有体系的知识分类,这样的框架能够形成长时记忆,不仅如此,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会更加集中,提升学习效率。
 
探寻业务操作背后的逻辑关联,能够帮助客服代表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全貌,在向客户解释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杜绝“有一说一”的窘况,在“全知视角”下解释业务问题,方便客户接受,提升沟通效率。
 
所以,客服可以跳出零散的知识模块记忆,将其整合为系统化的框架。关键是掌握业务间的底层逻辑,例如上文所述的“还款分配原则”。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原则,客服便可以将单一零散的操作指引“串珠成链”,从而形成对某一大类知识的全面把握。
 
此外,将信用卡知识按照“用卡前”“用卡中”和“用卡后”三大框架重新划分,整理与归类,整合各个模块的操作指引流程,这种“提纲挈领”的方法能让纷乱复杂的业务知识成为知识版图。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变得层次分明,无论学习与应用,学习者不仅能快速掌握各类业务,还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从整体视角找到新的解决思路。
 
(四)专业与沟通:从规则到客户语言
 
在客服工作中,除了对业务的熟练掌握,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客户理解和接受。银行的合规要求通常围绕账务安全和系统设定展开,但这些规则常常与客户的个人认知不一致。
 
在这种情况下,客服需要发挥桥梁作用,用清晰、易懂的语言向客户解释复杂的规则,而不是简单地以“流程规定”来应付。
 
要实现这一点,客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
 
1.深入理解业务逻辑:多问“为什么”,将每一个操作背后的原因弄清楚,形成对底层逻辑的透彻理解。
 
2.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表达:将专业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,尤其是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客户,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信息。
 
3.换位思考,贴近客户需求:了解客户的关注点和行为习惯,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,让客户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。
 
只有将复杂的业务知识转化为客户能够轻松理解的信息,并确保客户愿意接受和采纳,才能实现从规则传递到客户认知的完整闭环。
 
(五)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:效率与价值的统一
 
学习效率的提升,离不开知识的结构化和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探究。在信用卡业务中,通过体系化梳理知识框架,将零散的规则和流程归纳总结,能够让客服在纷繁的业务中理清头绪,形成整体的知识图景。
 
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,将这些复杂的规则转化为客户可理解的信息,不仅提升了客户的体验,也为客服的工作增添了价值。
 
因此,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知识,而是以更高效、更有条理的方式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,并通过创造性地输出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。书山有路找“捷径”,在通往高效学习和知识传递的道路上,只有勤思、善用方法,才能真正达到目标,下“笨”功夫,使“巧”劲儿。
 
04.
总结:“从零开始”不如“抄作业”
 
在快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,业务学习的方式与目标正发生深刻变化。“从零开始”的学习模式显然不再适应当下追求高效率与实践导向的职业需求。相比之下,善于“抄作业”显然是更高效、更具针对性的方法论。通过快速借鉴他人的经验框架,结合自身实践需求,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,提升业务能力,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。
 
(一)善于“抄作业”,站在巨人肩膀上起步
 
“抄作业”并不是简单地复制,而是带着问题与目标去借鉴,汲取经验的精髓。学习者可以迅速抓住业务的关键流程与核心话术,建立知识的基本框架。相比从零开始、逐点摸索,这种方法能够显著缩短学习时间,降低学习难度,同时让新手在短时间内上手。
 
模仿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,还是优化的起点。在模仿中吸收知识,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融会贯通,从而形成个人的逻辑和方法。这种借鉴的智慧在职业学习中体现为:先学别人“怎么做”,再思考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最终通过实践掌握“如何做得更好”。
 
(二)找到底层逻辑,化零散为系统
 
业务学习的难点往往在于知识的碎片化和复杂性。只有找到知识的底层逻辑,才能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,形成系统化的认知。将庞杂的业务知识分级、分层、分类,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,还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。底层逻辑连成知识的“骨架”,也是理解业务运作的关键。这种“从规则出发,抽象问题本质”的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表面的操作转化为深层的认知,从而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 
(三)不追求“高大全”,以“即学即用”为核心
 
传统的“全面、精准”的学习模式虽在校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,但在职业培训中却显得低效甚至不适用。企业培训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,而不是成为某个领域的全才。知识的完整性固然重要,但在时间与实践的压力下,学习者更应聚焦于核心内容,快速掌握能够应用于工作的关键知识点。
 
“即学即用”的学习理念强调起步阶段“抓大放小”。通过模仿与实践,先快速掌握业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,再逐步深入学习更复杂的内容。这种从整体到局部、从粗略到精细的渐进式学习,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“浩如烟海”的无力感,始终保持清晰的学习目标。
 
(四)实践出真知,在行动中优化学习
 
学习的终点不在课堂,而在实践。无论是跟听、模仿,还是掌握底层逻辑,最终都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优化。此时,不求速度,但求扎实;不追求覆盖广度,而是深度理解每一个关键节点。
 
此外,标杆客服的录音是提升话术与服务能力的宝贵资源。通过反复聆听、分析对方为何能被客户接受,思考如何将这些优质方法融入自己的工作中,学习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技能与知识。
 
(五)服务与产品的协同:从客户满意到业务增长
 
业务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,更在于服务企业业务发展。服务的价值在于如何将产品的功能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,为企业创造价值。
 
优秀的客服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,更是客户关系的维护者与业务增长的赋能者。通过高效学习与实践,客服能够更快、更准地解决客户问题,提供优质服务,同时推动产品使用与复购,形成良性循环。
 
(六)知识管理决定学习效率,方法决定学习效果
 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知识学习的难点已不在“量”,而在于如何高效梳理与应用。面对庞杂的业务体系,“从零开始”不仅耗时低效,还容易导致学习者在迷茫中止步。
 
相反,善于“抄作业”、快速掌握他人的知识结构,通过模块化与底层逻辑的梳理,将零散知识融会贯通,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“即学即用”的实践导向,学习者不仅能够快速上手,还能在不断地行动中优化技能。
 
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,但学习的捷径不在于盲目勤奋,而在于方法得当。通过模仿、实践与优化,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,才能为业务发展赋能,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,助力企业发展。最终,在“抄作业”中找到学习的智慧,在“即学即用”中走向卓越。

 

 

 | 客户观察签约作者 丁超杰
 
 
 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 
 
↓↓ 了解近期活动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 ↓↓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
 
 
 
 

 

 

 

企业动态

热门活动

师资团队

知识库